close

兒童癲癇症是一個少見但嚴重的兒童神經科疾病。

怎麼說呢?

因為腦部異常放電常會傷害細胞,導致有些癲癇會造成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智力遲緩。且癲癇發作時如果使孩子的失去意識而發生跌倒等意外,就可能危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,需小心防範。因此兒童一旦發現有癲癇的症狀,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,避免反覆發作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。

 

癲癇發作時,家長需留意寶寶的詳細狀況幫助診斷
 

要診斷癲癇並不容易,因為癲癇症種類非常多元,且意識的喪失或缺損表現出的症狀也非常多樣。統計發現平均每20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會在其一生中發生一次的抽搐,但卻不會再度發作,而「癲癇症」指的是「抽搐」反覆發作,因此許多醫師會選擇密切觀察,而非立即治療。

 

兒童癲癇症種類主要可以分為局部癲癇及全身性癲癇。為了讓寶寶就診時能提供更多癲癇發生當下的描述資訊,以便醫師判斷應該採取怎樣的治療方式,家長需要詳細注意發作時的狀況、發作時間以及發作後有沒有其他症狀。

且在就醫前,請孩童先想想以下問題:

1.發作前的感覺,如:冷、熱、餓、疲倦?

2.發作前有沒有異常的症狀,如:噁心、暈眩、胸痛?

3.有沒有服用藥物?

4.發作前有沒有預兆?

5.記得發作時發生什麼事嗎?若沒有,醒來後又發生了什麼事?

6.發作時有撞到或是受傷嗎?

7.發作後的症狀?如:麻木、無力?

8.發生抽搐的次數?

9.有沒有與癲癇有關的因子?如:頭部外傷、之前的抽搐發作,或是家中也有人有類似的發作?

 

當醫師覺得發作與癲癇有關時,會再準備下列檢查:

1.腦波圖:將20個小墊貼在頭上,將腦部細胞的活動紀錄下來,檢測時間通常為半小時以內。

2.腦部掃描:目的是要找出腦部是否發生損傷,而導致癲癇的發生,常見的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。

3.抽血檢查:全身性的篩檢,目的是找出造成癲癇的原因。

kelly-sikkema-t53nC7J6Y0E-unsplash.jpg

 

有兩種痙攣狀況不影響小孩智力發展,請家長不需過度擔心

  1. 熱性痙攣-發生於六個月至五歲之間。在體溫突然竄升時發作。發作型態以全身性抽搐為主。多半五歲後症狀就會消失,不影響小孩的成長與學習。有家族遺傳的傾向。不需做腦電波檢查,也不需藥物治療。
  2. 兒童良性局部癲癇-發生於四至八歲,多半在睡眠時發作。發作時先是半邊臉部抽動,想發出聲音卻發不出來,接著半邊或全身的手腳抽動。小孩的智商多半正常,不受這種癲癇影響。到十五歲以後,癲癇便自然消失。腦波圖可在中央區或顳區看到強烈的放電波。有家族遺傳的傾向。需做腦電波來證實此症,但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。

     

其他常見的癲癇種類

Lannox-Gastaut症候群-多三到五歲時出現。特點是發作的型態很多元,包括強直性抽搐、肌抽躍性發作、失神發作、失張力性發作等。藥物治療的效果奇差,會有智能障礙。

嬰兒點頭痙攣症-又稱「韋氏症候群」,發生於六個月至一歲的嬰兒。發生型態為密集式、反覆點頭,有時會同時出現手腳伸展與軀幹彎曲動作,但並非所有孩子發作時都會有點頭的狀況主要特點為:一連串的發作時間(可能短時間內發作多次,相較於一般癲癇發作時間較長,約10~20分鐘不等),且好發於剛睡醒沒多久、準備入睡或肚子肌餓的時候。屬於較嚴重的癲癇病症,大多有腦部病變,因此智能較差,動作和語言的發展比一般慢。絕大多數患者病因沒有家族遺傳,主因為腦部感染造成組織受損、腦細胞發育異常。

卓飛症候群 (Dravet syndrome)-嬰兒時期嚴重的肌陣攣性癲癇,典型患者通常在一歲前出現熱性及非熱性,局部和全身性強直陣攣性抽搐,通常為癲癇重積狀態,隨著年齡增長會發展出現其他癲癇發作類型,包括肌陣攣性癲癇、非典型失神性癲癇和局部複雜性癲癇。患者在1歲前的腦電圖及精神運動發展(psychomotor development)通常為正常,但多在2-3歲期間開始出現異常腦波、明顯的發展遲緩、共濟失調、感覺統合失調、認知障礙、語言障礙、睡眠障礙及肌肉張力低下,4歲後相較於之前,抽搐較不頻繁但仍持續,認知及神經受損則不可逆,多數成年患者需要依賴他人照護。其他常見健康問題包括行為問題、體溫調節及排汗功能、步態異常及心律不整等。且病童合併發展遲緩以及語言障礙,癲癇患者中約有3-6%確診為本症候群。疾病發生率在1/20,000~1/40,000,有80-90%卓飛症候群患者被發現與SCN1A基因突變有關,但並不是所有的SCN1A基因變異都會導致卓飛症候群。該疾病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,通常為SCN1A基因的新突變。研究顯示,SCN1A的基因變異導致腦神經細胞中傳遞離子訊息的鈉離子通道管控失調,而鈉離子通道對於溫度極為敏感,故高溫會引發患者癲癇發作。
在癲癇族群中,卓飛症候群患者的死亡率偏高,主要為癲癇患者之非預期性猝死 (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Epilepsy,SUDEP)。除了症狀治療,需減少癲癇發作的危險因子,包括體溫過高,光刺激或格式化刺激(Pattern stimulation)。除了醫護人員,卓飛症候群患者還需要包括物理、職能和語言治療師、社工師各方面專家共同照護,以達到良好的生活品質。

 

寶寶發作類型,主要有兩大類型、七種狀況

  •  全面性 

 僵直陣攣型發作:發作時,寶寶會失去意識,身體僵硬、口吐白沫且全身有節奏性的顫抖,是最常見的癲癇種類。

失神發作:發作時,寶寶原本正在進行的行為或活動會突然停止,兩眼空洞、呆滯,像是被按了「暫停」鍵一般,約持續10~20秒,且對於發作時的記憶完全空白,此類型發作時並不會伴隨身體抽搐的情形。

失張性發作:發作時,寶寶的肌肉會失去張力,像斷了線的木偶,瞬間整個人垮下去,此類型為傷害性最大的癲癇種類。

肌抽躍發作:發作時,寶寶會像被電到或被嚇了一大跳,全身性的瞬間抖動一下,多半發生於半夜睡覺時,此類型發作涉及大腦額葉區。

 

  •  局部性 

 單純性:根據腦部異常放電不同的位置有不一樣的症狀,發作時,寶寶仍有知覺且意識清楚。

複雜性:根據腦部異常放電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症狀,發作時,寶寶可能合併有意識障礙,且發作時間多半超過1分鐘。

 「癲癇重積狀態」為醫學上的一種名詞,主要針對任何一種類型的癲癇,若發作持續,長時間無法自行停止,或癲癇發作雖會自行停止,反覆的發作或持續過久,都稱之為癲癇重積狀態,此情況必須緊急就醫。
 

癲癇誘發因素

1. 癲癇藥物突然停藥或減量。
2. 睡眠不足、過度疲勞。
3. 過量喝酒、酒精中毒或酗酒後突然戒酒。
4. 身體不適,如感冒、發高燒。
5. 心情緊張。
6. 外界的刺激,如聲光。
7. 荷爾蒙影響,如月經來潮。

 

在臺灣每1,000個人當中,約有5~10人患有癲癇,且60%是開始於幼兒時期,是一種很常見的神經疾病,在此呼籲,癲癇不會傳染,拋開成見、多包容多認識瞭解,癲癇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!

 

 

參考資料:
罕見遺傳疾病中文資料庫http://web.tfrd.org.tw/genehelp/article.html?articleID=Dravet%2520syndrome&submenuIndex=0

財團法人癲癇之友協會
http://www.epilepsyorg.org.tw/introduction/info04.asp?/19.html

台灣兒童伊比力斯協會

https://www.childepi.org.tw/index.php

 

作者: 林宇馨 / 豐技生技產品專員

arrow
arrow

    豐技生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